医学研讨 救命奇方,祛除湿热甘露消毒丹,治疗风湿痹痛最管用木瓜丸。湿热初期三仁汤,湿热霍乱连朴饮,燥湿运脾平胃散。风湿热痹,防己黄芪汤。专
图片
救命奇方,祛除湿热甘露消毒丹,治疗风湿痹痛最管用木瓜丸。湿热初期三仁汤,湿热霍乱连朴饮,燥湿运脾平胃散。风湿热痹,防己黄芪汤。专治小便不利五苓散。大别山养生堂一,祛除湿热甘露消毒丹,以下为你介绍几种常见祛除湿热的方剂及其剂量、功效、方解、用法: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1甘露消毒丹
- 剂量:飞滑石450g、淡黄芩300g、绵茵陈330g、石菖蒲180g、川贝母150g、木通150g、藿香120g、射干120g、连翘120g、薄荷120g、白蔻仁120g。
- 功效:利湿化浊,清热解毒。
- 方解:滑石、茵陈、木通清热利湿;黄芩、连翘清热解毒;石菖蒲、白蔻仁、藿香芳香化湿,悦脾和中;射干、贝母清利咽喉;薄荷疏散风热。
- 用法:散剂,每服9g,开水调服,日2次。或作汤剂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2八正散
- 剂量: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、滑石、山栀子仁、炙甘草、木通、大黄各500g。
- 功效:清热泻火,利水通淋。
- 方解:滑石清热利湿通淋;木通上清心火,下利湿热;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利水通淋;山栀子仁清泄三焦湿热;大黄泄热降火;炙甘草调和诸药。
- 用法:散剂,每服6-10g,灯心煎汤送服。亦可作汤剂,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3三仁汤
- 剂量:杏仁15g、飞滑石18g、白通草6g、白蔻仁6g、竹叶6g、厚朴6g、生薏苡仁18g、半夏15g。
- 功效:宣畅气机,清利湿热。
- 方解:杏仁宣利上焦肺气;白蔻仁芳香化湿,畅中焦之脾气;薏苡仁渗利下焦湿热;滑石、通草、竹叶甘寒淡渗,增强利湿清热之功;半夏、厚朴行气化湿,散结除满。
- 用法: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服。
以上方剂的具体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体质等因素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调整,不可自行用药。
4,万病之源是湿热,单味一味药了调理~栀子上焦湿热症状:心悸心烦疲劳乏力。容易口腔溃疡。上焦湿热是中医的一种病症概念,主要涉及肺和心等脏腑,常见症状如下:
- 发热:多表现为身热不扬,即自觉发热,但体温升高不明显,或发热伴有身重、头身困重等感觉,午后热势往往较重。
- 头面部症状:头部会有沉重感,像戴了重物一样,还可能出现头晕、胀痛,面目红赤,眼睛发红、分泌物增多,鼻流黄涕等情况。
- 呼吸道症状:咳嗽,咯痰黄稠,难以咳出,严重时甚至气喘、胸闷,呼吸气粗。
- 咽喉症状:咽喉红肿疼痛,吞咽时疼痛加剧,有时还会感觉咽喉有异物感,声音嘶哑。
- 其他症状:舌尖红,舌苔黄腻,脉象多为濡数或滑数。此外,患者还常伴有心烦、口渴但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,或有汗出但汗出不畅等表现。
中焦湿热症状:人容易口干口臭,肚子发胀,消化不良。中焦湿热主要影响脾胃等脏腑,常见症状如下:
消化系统症状
- 胃部不适:胃脘部胀满、疼痛,感觉像有东西堵在那里,按压时可能疼痛加剧,伴有嗳气、反酸,口气较重,有酸腐味。
- 食欲异常:食欲明显减退,看到食物没有胃口,甚至闻到食物的气味就有恶心感,进食后可能会出现腹胀、消化不良等情况。
- 大便异常:大便不成形,黏腻不爽,排便费力,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,颜色可能发黄,气味臭秽。
全身症状
- 身体困重:身体沉重,四肢乏力,像被重物拖累,活动时感觉疲倦,不愿意多动,休息后也难以快速缓解疲劳。
- 发热:可出现身热不扬,午后发热明显,伴有皮肤潮热,摸上去有热感,但体温一般不会过高,多在38℃以下。
其他症状
- 口腔表现:口中黏腻,感觉像有一层黏液附着在口腔内,味觉减退,吃东西感觉没有味道,还可能出现口苦的症状。
- 舌苔脉象:舌苔黄腻,舌质偏红,脉象多为滑数或濡数。
下焦湿热症状:人就容易尿频尿黄,大便粘腻,私处瘙痒,甚至有异味!下焦湿热主要涉及肾、膀胱、大肠、小肠等脏腑,常见症状如下:
- 泌尿系统症状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,严重时可出现血尿、尿浊等情况。比如膀胱炎患者,就常出现频繁想排尿且排尿时有疼痛感。
- 生殖系统症状:女性可能出现白带量多,色黄质稠,有异味,外阴瘙痒;男性可能出现阴囊潮湿、瘙痒,还可能伴有性功能障碍,如早泄等。
- 肠道症状:腹痛、腹泻,大便黏腻臭秽,里急后重感明显,即总有便意但排便不顺畅。像细菌性痢疾就常伴有这些肠道症状。
了解这些症状后,能更好地判断是否存在下焦湿热情况。你是否有上述类似症状呢?若有,持续多久了?症状严重程度如何?
方法用法:每次取3克栀子泡水喝即可,湿热比较严重再加三克黄芩一起泡水喝!二,治疗风湿痹痛最管用木瓜丸。以下是几种治疗风湿痹痛的常见方剂及其剂量、功效、方解、用法:
1,独活寄生汤
- 剂量:独活9g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细辛、秦艽、茯苓、肉桂心、防风、川芎、人参、甘草、当归、芍药、干地黄各6g。
- 功效:祛风湿,止痹痛,益肝肾,补气血。
- 方解:独活为君,祛下焦风寒湿邪;细辛、防风、秦艽等助独活祛风湿;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补肝肾、强筋骨;人参、茯苓等补气养血;肉桂心温通血脉,调和诸药。
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。
2,蠲痹汤
- 剂量:羌活、独活各9g,桂心6g,秦艽9g,当归12g,川芎6g,乳香6g,木香6g,桑枝15g,甘草6g。
- 功效:祛风除湿,散寒通络,益气和血。
- 方解:羌活、独活祛风除湿、通痹止痛;桂心温经散寒;秦艽祛风湿;当归、川芎养血活血;乳香、木香行气止痛;桑枝通经络;甘草调和诸药。
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。
3,大秦艽汤
- 剂量:秦艽90g,川芎、独活、当归、白芍药、石膏、甘草各60g,羌活、防风、白芷、黄芩、白术、白茯苓、生地黄、熟地黄各30g,细辛15g。
- 功效:疏风清热,养血活血。
- 方解:秦艽祛风通络为君;羌活、独活等祛风散邪;石膏、黄芩、生地清热;当归、白芍等养血活血;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益气健脾。
- 用法:可作汤剂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。也可制成丸剂服用。
这些方剂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,如年龄、性别、病情轻重、体质强弱等,由医生调整剂量和用法,患者应遵医嘱用药。
4木瓜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木瓜丸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,以下是其相关信息: 方剂剂量 一般市售的木瓜丸每丸重9g。主要成分为木瓜80g、当归60g、川芎60g、白芷60g、威灵仙60g、狗脊(制)40g、牛膝60g、鸡血藤60g、海风藤60g、人参40g、制川乌40g、制草乌40g等。 功效 祛风散寒,除湿通络。用于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,症见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屈伸不利、局部畏恶风寒、肢体麻木、腰膝酸软。 方解 - 木瓜:舒筋活络,化湿和胃,为君药。 - 威灵仙、海风藤、制川乌、制草乌:祛风除湿,通络止痛,共为臣药。 - 当归、川芎、鸡血藤:养血活血,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;牛膝、狗脊补肝肾,强腰膝;人参补气扶正,共为佐药。 - 白芷:祛风散寒,通窍止痛,可引药上行;诸药合用,共奏祛风散寒、除湿通络之功。 用法 口服,一次30丸,一日2次。具体用法用量也可根据患者的年龄、病情等因素,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。 木瓜丸中含有制川乌、制草乌等有毒药材,孕妇禁用,过敏体质者慎用。三,湿热初期三仁汤,三仁汤是中医经典方剂,以下是其详细介绍:
方剂剂量
- 杏仁15g、飞滑石18g、白通草6g、白蔻仁6g、竹叶6g、厚朴6g、生薏苡仁18g、半夏15g。
功效
- 宣畅气机,清利湿热。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,症见头痛恶寒,身重疼痛,肢体倦怠,面色淡黄,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,苔白不渴,脉弦细而濡。
方解
- 杏仁:宣利上焦肺气,气行则湿化,为君药。
- 白蔻仁:芳香化湿,行气宽中,畅中焦之脾气;薏苡仁甘淡性寒,渗利下焦湿热,健脾。二药共为臣药。
- 半夏、厚朴:行气化湿,散结除满;通草、滑石、竹叶清热利湿,使湿从小便而去,均为佐药。
用法
- 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,上、下午各1次。具体用量和服用方法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。
三仁汤以通利三焦气机、清热利湿为主要作用,临床应用时需准确辨证,对于阴虚津伤者不宜使用。
四,湿热霍乱连朴饮,治疗湿热霍乱的方剂较多,以下以常用的连朴饮为例介绍其剂量、功效、方解和用法:
方剂剂量
制厚朴6g、川连(姜汁炒)3g、石菖蒲3g、制半夏3g、香豉(炒)9g、焦栀9g、芦根60g。
功效
清热化湿,理气和中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蕴伏,霍乱吐利,胸脘痞闷,口渴心烦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滑数等症状。
方解
- 黄连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为君药,针对湿热之邪发挥主要治疗作用。
- 厚朴:行气化湿,消胀除满,为臣药,与黄连相伍,一温一寒,可使湿去热清,气机调畅。
- 石菖蒲:芳香化湿,醒脾和胃;半夏燥湿降逆止呕;栀子、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,共为佐药。
- 芦根:清热生津,和胃止呕,且用量独重,既能清热除烦,又可生津止渴,为佐使药。
用法
原方为水煎服。现代临床应用时一般每日1剂,分2次服用,早晚各1次。可根据病情轻重、患者体质等因素,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。
五,燥湿运脾平胃散。燥湿运脾的方剂有很多,以平胃散为例,为你介绍其剂量、功效、方解及用法:
方剂剂量
苍术12g、厚朴9g、陈皮6g、炙甘草3g、生姜2片、大枣2枚。
功效
燥湿运脾,行气和胃。主治湿滞脾胃证,症见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,口淡无味,恶心呕吐,嗳气吞酸,肢体沉重,怠惰嗜卧,常多自利,舌苔白腻而厚,脉缓。
方解
- 苍术:为君药,其性辛苦温燥,最善燥湿运脾,使湿去则脾运有权,脾健则湿邪得化。
- 厚朴:为臣药,行气化湿,消胀除满,与苍术相伍,燥湿之功相得益彰,而使湿滞得化,气机调畅。
- 陈皮:为佐药,理气和胃,燥湿醒脾,助苍术、厚朴行气化湿之力。
- 炙甘草:为使药,调和诸药,且能益气健脾和中。生姜、大枣调和脾胃,助甘草培土和中。
用法
原方为散剂,加生姜、大枣,水煎服。现代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剂量,一般每日1剂,分2次温服,早晚各1次。也可根据具体需求制成丸剂等其他剂型使用。
六,风湿热痹,防己黄芪汤。1防己黄芪汤是中医经典方剂,以下是其详细介绍:
方剂剂量
防己12g、黄芪15g、炙甘草6g、白术9g、生姜4片、大枣1枚。现代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。
功效
益气祛风,健脾利水。主要用于治疗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,症见汗出恶风,身重微肿,或肢节疼痛,小便不利,舌淡苔白,脉浮。
方解
- 防己:祛风行水,为君药,可使在表之风水从下而泄。
- 黄芪:益气固表,兼能行水,为臣药,与防己相伍,祛风除湿而不伤正,益气固表而不恋邪。
- 白术:健脾燥湿,助黄芪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,为佐药。
- 炙甘草: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,共为佐使。
用法
原方为上锉麻豆大,每服五钱匕(约15g),加生姜、大枣,水煎服。现代用法一般是将药材加水浸泡后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30分钟左右,取汁分两次温服,早晚各一次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成丸剂、散剂等其他剂型使用。
防己黄芪汤使用时需辨证准确,若属风水夹热者,可酌加石膏等清热之品;若兼见腰膝疼痛者,可加桑寄生、杜仲等补肾壮腰之药。
治疗风湿热痹的方剂有很多,以下以白虎加桂枝汤和宣痹汤为例进行介绍:
2白虎加桂枝汤
- 方剂剂量:知母18g、石膏30~45g、炙甘草6g、粳米9g、桂枝6~9g。
- 功效:清热宣痹,通络止痛。用于风湿热痹,壮热面赤,烦渴引饮,关节肿痛,舌红,苔黄燥,脉洪数。
- 方解:石膏辛甘大寒,清阳明气分大热,为君药;知母苦寒质润,助石膏清热,又能滋阴润燥,为臣药;粳米、炙甘草益胃生津,防石膏、知母大寒伤中,为佐药;桂枝疏风通络,引药达病所,为使药。
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,早晚各1次。
3宣痹汤
- 方剂剂量:防己15g、杏仁15g、滑石15g、连翘9g、山栀9g、薏苡仁15g、半夏9g(醋炒)、晚蚕沙9g、赤小豆皮9g。
- 功效:清热化湿,宣痹通络。主治湿热痹证,症见寒战热炽,骨节烦疼,面目萎黄,小便短赤,舌色灰滞,苔黄腻等。
- 方解:防己、杏仁、滑石为君,宣通三焦气机,清利湿热;连翘、山栀清热解毒,薏苡仁、半夏、晚蚕沙、赤小豆皮清热化湿,共为臣佐。全方共奏清热化湿、宣痹通络之效。
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,早晚各1次,或遵医嘱。
七,专治小便不利五苓散。中医中有许多方剂可专治小便不利,以下是几个常见方剂及其剂量、功效、方解、用法介绍:
1五苓散
- 方剂剂量:猪苓9g、泽泻15g、白术9g、茯苓9g、桂枝6g。
- 功效: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。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,症见小便不利,头痛微热,烦渴欲饮,甚则水入即吐;或脐下动悸,吐涎沫而头目眩晕;或短气而咳;或水肿、泄泻。
- 方解:泽泻为君,利水渗湿。猪苓、茯苓为臣,增强利水渗湿之力。白术健脾燥湿,使水湿从小便而去。桂枝为佐,温阳化气以助利水,且解肌发表。
- 用法:散剂,每服6-9g,多饮热水,取微汗;汤剂,水煎服。
2八正散
- 方剂剂量:车前子12g、瞿麦9g、萹蓄9g、滑石12g、山栀子仁9g、炙甘草6g、木通6g、大黄6g、灯心草适量。
- 功效:清热泻火,利水通淋。主治热淋,症见尿频尿急,溺时涩痛,淋沥不畅,尿色浑赤,甚则癃闭不通,小腹急满,口燥咽干等。
- 方解:滑石、木通为君,清热利水通淋。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为臣,助君药利水通淋。山栀子仁清泄三焦湿热,大黄泄热降火,导热下行,为佐药。炙甘草调和诸药,兼能清热,为使药,灯心草导热下行。
- 用法:散剂,每服6-10g,灯心煎汤送服;汤剂,水煎服,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服用次数。
3萆薢分清饮
- 方剂剂量:益智仁9g、川萆薢12g、石菖蒲6g、乌药6g,可加食盐适量。
- 功效:温肾利湿,分清化浊。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、白浊,症见小便频数,浑浊不清,白如米泔,凝如膏糊等。
- 方解:萆薢为君,利湿去浊。益智仁为臣,温肾缩尿。石菖蒲为佐,化湿浊,通心窍。乌药为佐使,温肾散寒,顺气降逆。食盐咸以入肾,引药直达病所。
- 用法:水煎服,可空腹服用,日一剂,分两次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